《离骚》的作者与内容概述
一、《离骚》的作者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长篇抒情诗,其作者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是楚国贵族,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主张变法强国,但因遭谗言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殉国。他是楚辞的代表人物,开创了“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证据支持:
1.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明确记载:“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 汉代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也认定《离骚》为屈原所作,并称其“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二、《离骚》的内容概述
《离骚》全诗共373句,2400余字,分为三大部分:
1. 自述身世与理想
– 开篇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表明自己的高贵出身。
– 强调“美政”理想,主张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如“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2. 遭遇谗言与抗争
– 揭露楚国贵族集团的腐败,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众女”喻小人)。
– 表达坚守节操的决心:“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 神游天地与抉择
– 通过神话意象(如驾龙车、求宓妃)象征对理想的追求。
– 最终以“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表明殉志决心。
三、实际案例:文学与历史价值
1. 文学手法:
– “香草美人”象征系统:如“纫秋兰以为佩”以香草喻高洁,“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以美人喻君主。
– 对后世影响: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奇幻想象、杜甫“窃比稷与契”的用典均受《离骚》启发。
2. 历史意义:
– 屈原的爱国精神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如端午节(纪念屈原投江)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结论:《离骚》不仅是屈原的个人抒怀,更展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精神困境与理想追求,其艺术成就与思想深度使其成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