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计的起源与应用
一、36计的起源
36计最早可追溯至中国古代军事典籍《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一书。其中,《孙子兵法》由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所著,奠定了战略理论基础;而《三十六计》成书于明清时期,是后人总结的实战策略合集,分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六类,每类包含六计。
核心来源:
1. 《孙子兵法》:提供战略思想基础,如“兵者诡道”“知己知彼”等。
2. 历史战例: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的“空城计”、战国时期孙膑的“围魏救赵”。
—
二、36计的分类与经典案例
1. 胜战计(优势策略)
– 瞒天过海:通过伪装掩盖真实意图。
– 案例:二战中盟军诺曼底登陆前,用假情报和假军队迷惑德军。
– 围魏救赵:攻击敌方薄弱点以解围。
– 案例:华为在美国制裁下,通过加大欧洲市场投入化解压力。
2. 敌战计(对峙策略)
– 无中生有:制造假象迷惑对手。
– 案例:商战中,苹果发布“概念产品”消息以试探市场反应。
– 暗度陈仓:表面佯攻,暗中行动。
– 案例:美团与饿了么竞争时,表面补贴用户,实则布局下沉市场。
3. 攻战计(进攻策略)
– 调虎离山:引诱对手离开优势位置。
– 案例:滴滴早期通过补贴吸引出租车用户,削弱传统出租车行业。
—
三、现代应用场景
1. 商业竞争
– 声东击西:字节跳动通过TikTok进军全球,转移对国内市场的监管压力。
– 借刀杀人:企业利用舆论战打击竞争对手,如特斯拉与传统车企的公关战。
2. 个人发展
– 以逸待劳:职场中避免盲目内卷,专注核心能力提升。
– 金蝉脱壳:跳槽时巧妙处理与原公司的关系,避免纠纷。
—
四、总结
36计不仅是古代军事智慧,更是现代商业、政治、人际交往中的实用工具。其核心在于灵活应变,通过策略组合实现目标。关键点:
1. 理解本质:计策是手段,需结合具体场景。
2. 道德边界:避免滥用计谋导致信任危机。
案例启示:无论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资源整合,还是现代企业的市场博弈,36计的价值在于战略思维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