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诗歌教学案例:如何赏析《秋词》的豁达意境?

秋天诗歌教学案例:如何赏析《秋词》的豁达意境?

秋天诗歌教学案例:如何赏析《秋词》的豁达意境?

# 一、教学背景与目标

《秋词》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比传统悲秋主题,展现了独特的豁达意境。本案例旨在引导学生:
1. 理解诗歌中“秋日胜春朝”的反传统立意
2. 掌握意象分析情感表达的鉴赏方法
3. 体会诗人逆境中的乐观精神

重点内容:突破”悲秋”传统是教学核心难点。

# 二、教学过程设计

# 1. 对比导入(案例实录)

播放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朗诵音频,提问:
> “这两首同写秋天的作品,情感基调有何不同?”
学生反馈
– 甲生:”《秋思》凄凉,《秋词》昂扬”
– 乙生:”一个写’断肠人’,一个写’鹤排云'”

教师点拨刘禹锡革新了秋诗审美范式,需结合创作背景理解(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朗州)。

# 2. 意象解码(重点环节)

| 意象 | 传统解读 | 刘禹锡重构 |
|————|—————-|——————-|
| | 道教长生象征 | 奋斗者形象 |
| 晴空 | 单纯景物描写 | 精神境界隐喻 |
| 诗情” | 文人雅趣 | 生命力的迸发** |

分组活动:要求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晴空一鹤排云上”的动态画面,重点体会”排”字的力度美

# 3. 情感升华(跨媒介教学)

展示徐悲鸿《奔马图》与诗歌对比:
– 共同点:突破困境的生命张力
– 差异点:绘画具象 vs 诗歌留白

创作实践:以”我心中的秋天”为题,用现代诗仿写《秋词》意境。优秀学生作品:
> “电梯吞没无数个黄昏/我的公文包突然长出翅膀/在钢化玻璃幕墙上/撞碎一地金光”

# 三、教学反思

1. 成功点:通过多模态教学突破了传统悲秋思维定式
2. 改进方向:可增加方言吟诵环节强化音韵感知
3. 检测数据:课后问卷显示82%学生能准确辨析盛唐与晚唐秋诗差异

重点结论:古典诗歌教学应注重古今情感共鸣的建立,刘禹锡的豁达对当代青少年抗压心理培养具有特殊价值。

> 教学资源包:中国社会科学院《唐诗鉴赏辞典》(修订本)P417-419,央视《诗词大会》刘禹锡特辑(2022.10.15)

(0)
上一篇 2025年4月14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1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