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写的诗有哪些?羽扇纶巾间的诗情画意
一、周瑜的诗人身份考据
历史上,周瑜以“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儒将形象闻名,但关于其诗歌创作的记载极少。《三国志》等正史未明确收录其诗作,后世流传的所谓“周瑜诗”多属托名或民间附会。
二、托名周瑜的诗歌案例
1. 《长河吟》
此诗最早见于明代小说《三国演义》,托名为周瑜临终所作。诗中“大江东去浪千叠,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等句,实为后人仿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创作,非周瑜原作。
2. 《顾曲吟》
传说周瑜精通音律,有“曲有误,周郎顾”之典。后世文人据此杜撰《顾曲吟》,内容多描写音乐之美,如“弦动惊飞雁,声清落九天”,但无可靠文献佐证。
三、周瑜与建安文学的关系
尽管周瑜本人诗作无存,但他与建安七子同时代,且与孙权、鲁肃等文人交游。《吴书》记载其“雅量高致,文武兼资”,间接反映其可能具备文学素养。
四、后世对周瑜诗才的想象
因周瑜形象深入人心,元明清戏曲、小说常赋予其“诗人”身份。例如:
– 京剧《群英会》中,周瑜吟诵“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的唱词,强化其文武双全的特质。
五、结论:诗情画意的文化符号
周瑜的诗作虽无实证,但其形象已成为“儒将风雅”的象征。后人通过托名诗作,将赤壁之战、音乐才华等元素融入,构建了一个更具诗意的历史人物形象。
> 重点提示:研究周瑜诗歌需注意区分历史记载与文学演绎,避免将后世创作误认为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