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临九江水”出自哪首诗?崔颢长干曲的江南意象

"家临九江水"出自哪首诗?崔颢长干曲的江南意象

家临九江水:崔颢《长干曲》的江南意象探析

一、“家临九江水”的出处与文本溯源

“家临九江水”出自唐代诗人崔颢的组诗《长干曲四首》(其二),全诗如下:
>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该诗以江南水乡为背景,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长干里(今南京秦淮河一带)居民的生活图景。“九江”并非实指今江西省九江市,而是泛指长江下游的支流纵横之地,体现唐代江南的地理泛称特征。

二、崔颢《长干曲》的江南意象建构

1. 水乡空间的符号化表达

诗中“九江””来去”等意象,强化了江南“以水为路”的交通特征。例如南京长干里地处秦淮河畔,是唐代重要的商贸码头,崔颢通过地域性符号(水、船、往来)构建了动态的市井生活画面。

案例对比
– 崔颢另一名篇《黄鹤楼》以“白云千载空悠悠”表现中原的苍茫,而《长干曲》则用“来去九江侧”突出江南的流动感,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差异。

2. 市井人情的诗意提炼

组诗采用问答体(其一为女子询问,其二为男子应答),通过“生小不相识”的遗憾,折射出水乡人口流动频繁的社会现实。这种“陌生化熟人社会”的描写,成为唐代江南城镇化的文学见证。

三、后世对《长干曲》江南意象的接受

明代文学家王世懋评此诗:“直是口头语,而情味无穷”,指出其以白描手法深化了江南意象的感染力。现代学者更关注其“水陆商贸”背景,如南京考古发现的唐代码头遗址,印证了诗中“来去九江侧”的历史真实性。

重点结论:崔颢通过《长干曲》将江南水乡的地理特征市井情感融合,开创了唐代诗歌中“小叙事”的典范,其意象选择对后世江南书写影响深远。

(0)
上一篇 5天前
下一篇 5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