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这个字在古文中常出现,它出自哪里?

“杳”这个字在古文中常出现,它出自哪里?

杳:一个深远的古文字探究

一、“杳”字的起源与演变

“杳”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时期。该字由”木”和”日”两部分组成,形象地描绘了太阳落在树木之下的景象,本义指日光昏暗、深远不见。

在《说文解字》中记载:”杳,冥也。从日在木下。”许慎的解释准确地把握了这个字的构形原理。“日”在”木”下的构形,生动表现了黄昏时分太阳西沉至树下的自然景象。

二、经典文献中的实际用例

1. 《诗经》用例

在《诗经·小雅·何人斯》中出现:”杳杳冥冥,维尘及矣。”这里的”杳杳”形容天色昏暗的样子,强调视觉上的模糊不清

2. 《楚辞》用例

屈原在《九章·怀沙》中写道:”眴兮杳杳,孔静幽默。”王逸注解说:”杳杳,深冥貌也。”这里的用法由具体的视觉感受引申为抽象的深远意境

3. 其他典籍

《庄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虽未直接用”杳”字,但”窈窈冥冥”的意境与”杳”字传达的深远感相通。

三、语义发展与现代用法

从具体的时间概念(黄昏)到空间概念(深远),再到抽象的心理感受(渺茫),“杳”字的语义经历了典型的抽象化过程。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词语如:
杳无音信:形容完全没有消息
杳如黄鹤:比喻一去不复返
杳渺:形容遥远或深远

这种语义演变体现了汉语词汇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规律,也反映了古人观察自然并将其概念化的思维特点

四、文字学意义

从文字学角度看,”杳”字是早期会意字的典型代表,它通过两个具象部件的组合,创造出一个新的抽象概念。这种造字方法在甲骨文、金文中十分常见,体现了古代中国人”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

与”杳”构形相似的还有:
(日在木上,表示明亮)
(日在木中,表示东方)

这三个字构成了一个有趣的系统,通过”日”与”木”的相对位置变化,表达不同的时间概念和空间方位。

(0)
上一篇 2025年3月2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

  • 窗外日迟迟,柳中庸如何描绘这份宁静?

    窗外日迟迟:柳中庸如何描绘这份宁静? 引言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柳中庸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描绘了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自然景象。其中,“窗外日迟迟”这一意象,不仅展现了时间的缓慢…

    2025年3月9日
    1330
  • 写鸟的诗有哪些生动描绘?

    写鸟的诗有哪些生动描绘? 一、鸟类诗歌的生动性表现 生动描绘是鸟类诗歌的核心魅力,诗人通过感官体验、动态刻画和象征手法,将鸟类的形态、声音与情感融为一体。以下是具体表现方式: 1.…

    2025年4月4日
    600
  • 喈喈怎么读?象声词发音全解析!

    “喈喈”的读音为jiē jiē。以下是对“喈喈”发音的全解析: 一、发音步骤 声母“j”的发音: 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门齿,舌面隆起,紧贴硬腭,然后舌尖迅速放下,使气流从舌面与硬腭之…

    2024年12月20日
    2040
  • 带“春”字的诗句,春意盎然在心头!

    春意盎然在心头:带“春”字的诗句赏析 引言 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自古以来便是诗人笔下的宠儿。“春”字在诗句中频繁出现,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更寄托了诗人的情感与哲思。本文将带您领…

    2025年3月22日
    1210
  • 腊月九日还可以有哪些说法?

    腊月九日,即农历十二月初九,在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中有着多种说法和含义。以下是一些关于腊月九日的说法: 一、传统节日与别称 夫妻节:在古代民间,腊月初九被定为“夫妻节”。这一说法源于…

    2024年11月30日
    3650
  • 当代悼亡诗代表作?现代人的生死咏叹

    当代悼亡诗代表作:现代人的生死咏叹 一、悼亡诗的当代转向 传统悼亡诗以白居易《长恨歌》、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为代表,而当代悼亡诗在情感表达和形式创新上展现出鲜明特征:&#…

    2025年4月24日
    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