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情怀:“但使龙城飞将在”全诗及背景解析
一、全诗原文及作者
“但使龙城飞将在”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全诗如下: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698—757年)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七绝圣手”。此诗以雄浑的笔触,抒发了对边疆安宁的渴望和对英雄将领的呼唤。
二、诗句解析
1. “秦时明月汉时关”
– 通过时空交错的手法,将秦汉以来的边塞战争历史浓缩其中,强调边疆问题的长期性。
– 标红重点:明月和关隘是边塞的象征,暗示戍边将士的艰辛。
2. “但使龙城飞将在”
– “龙城飞将”历来有两种解读:
– 指西汉名将卫青(曾奇袭龙城);
– 或“飞将军”李广(以勇猛善战著称)。
– 标红重点:诗人借古喻今,表达对当代缺乏良将的忧愤。
3. “不教胡马度阴山”
– 阴山是古代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分界线,“不教”二字凸显捍卫国土的决心。
三、历史背景与英雄情怀
1. 盛唐的边疆危机
– 王昌龄生活于开元盛世,但唐玄宗后期边将骄纵(如安禄山),导致边防隐患。
– 诗人通过呼唤“飞将”,暗讽朝廷用人不当。
2. 英雄形象的现实意义
– 案例: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中,戍边英雄祁发宝以少敌多,展现了“飞将”精神,与诗中情怀遥相呼应。
– 标红重点:英雄情怀是跨越时代的民族精神内核。
四、艺术特色
– 互文手法:“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秦”“汉”互文,增强历史厚重感。
– 对比鲜明:古今将领的对比,突出对当下局势的批判。
五、结语
王昌龄的《出塞》不仅是边塞诗的巅峰之作,更传递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英雄主义。标红重点:在当代,这种情怀依然激励人们捍卫家国、崇尚英雄。
案例延伸:
– 电影《长津湖》中“冰雕连”的壮烈牺牲,与诗中“万里长征人未还”形成跨时空共鸣。
– 标红总结:英雄情怀是文化基因,也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