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抗洪,古诗中有哪些相关描绘或启示?

防汛抗洪,古诗中有哪些相关描绘或启示?

防汛抗洪:古诗中的相关描绘与启示

一、古诗中的防汛抗洪场景描绘

古代中国水患频发,诗人们常以诗歌记录洪灾场景或治水壮举,展现了人与自然抗争的智慧与勇气。

1. 《黄河》【唐】罗隐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诗中借“阿胶”隐喻治水之难,暗指黄河泛滥的不可控性,反映了古人对洪水无常的无奈与敬畏

2. 《汴河怀古》【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通过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揭示水利工程的双重性——既可能因劳民伤财引发危机,也能成为防洪抗旱的重要设施。

3. 《观祈雨》【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描绘旱涝交替下百姓的祈雨场景,凸显古代社会对自然力量的依赖与抗争

二、古诗中的治水智慧与启示

古人通过诗歌传递的治水理念,至今仍具参考价值。

1. 疏堵结合,顺应自然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诗经·大雅》)
大禹治水“疏而非堵”的理念被后世奉为圭臬,强调防洪需尊重自然规律

2.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苏轼《次韵章传道喜雨》中“去年夏旱千里赤,今岁田畴一尺青”,对比旱涝之害,警示防灾准备的重要性

3. 团结协作,众志成城
范仲淹《岳阳楼记》虽非直接写洪水,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成为历代抗洪救灾的核心价值观。

三、实际案例:古诗智慧在现代防汛中的应用

1. 都江堰工程
李冰父子“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原则,与古诗中顺应自然的思想一脉相承,至今仍保障成都平原防洪安全。

2. 1998年长江抗洪
军民协作“人墙堵决口”的场景,呼应了古诗中“万众一心”的抗洪精神,最终化险为夷。

3. 浙江“海绵城市”建设
通过湿地公园、地下蓄水系统等“疏浚”式设计,实践了古诗倡导的生态治水理念。

四、结语

古诗中的防汛智慧,既是文化遗产,也是现实指南。从“敬畏自然”到“科学治理”,中华文明始终在与水患的博弈中成长。当代防汛工作更需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构建韧性社会。

重点提示:防汛抗洪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传承与集体精神的体现。古诗中的警示与经验,值得深入挖掘并应用于现代灾害管理体系中。

(0)
上一篇 2025年8月15日
下一篇 2025年8月15日

相关推荐

  • “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怎样的心境?

    “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怎样的心境? 一、引言 “何时忘却营营”出自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是词人对世俗纷扰的深刻反思。这句词既体现了苏轼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也透露出对超脱世俗、回…

    2025年4月6日
    840
  • 和火有关的诗句,燃烧你的激情!

    和火有关的诗句,燃烧你的激情! 引言 火,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它不仅带来了光明和温暖,还激发了无数诗人的灵感。本文将探讨与火有关的诗句,并分析这些诗句如何燃烧我们的激情…

    2025年3月22日
    1440
  • 应怜屐齿印苍苔怎么读?发音指导

    “应怜屐齿印苍苔”的正确读音是yīng lián jī chǐ yìn cāng tái。📚 来,跟着我一起读: 应(yīng):一声,声调平稳上扬,发音时口型自然,声音清晰。想象…

    2024年10月21日
    9170
  • “霓”字出自哪部文学作品或典籍?

    “霓”字的文学与典籍溯源 # 一、“霓”字的早期文献记载 “霓”字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典籍,其本义指雨后天空中与虹相伴的副虹(又称“副虹”),色彩排列与主虹相反。这一自然现象在古人眼中…

    2025年3月30日
    1010
  • 帐子怎么读?生活词汇发音全攻略!

    嘿,亲爱的听众朋友们,你们的知识小伙伴小听泉又来啦!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个超级实用又充满生活气息的话题——帐子怎么读?没错,就是那个挂在床上,既能防蚊又能增加私密空间的小宝贝! 帐…

    2024年12月20日
    2820
  • 《赠从弟其二》的译文及赏析

    《赠从弟其二》的译文及赏析 一、原文 《赠从弟其二》作者: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二、译文 高耸的山上…

    2025年3月9日
    1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