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鹤孤云归山隐:刘长卿《送方外上人》的禅意劝诫与超脱之思
《送方外上人》
唐·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诗词译文
直译
那如孤云般自在的云朵陪伴着野鹤,它们又怎会在人间长久居住呢?
切莫去买下那沃洲山作为隐居之地,如今那里早已被世人所熟知。
韵译
野鹤驾着孤云,于高天之上自在翱翔,又怎会甘愿在人世间栖居停留?
倘若你真心想要归隐山林,那便别去购置沃洲那座名山,它早已是世人皆知的去处,难寻真正的清净。
注释详解
- 上人:在佛教语境中,这是对僧人的一种尊称,蕴含着敬重与仰慕之情,体现了僧人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和独特的精神境界。
- 孤云、野鹤:此二者常被用来比喻那些闲逸逍遥、超脱尘世之人。孤云,独自飘荡于天际,无拘无束;野鹤,在广袤天地间自由翱翔,不受世俗羁绊。它们象征着一种远离尘世喧嚣、追求自由与宁静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 将:在这里意为携带、带领,生动地描绘出孤云与野鹤相伴而行的画面,仿佛它们是一对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穿梭于天地之间,享受着那份独有的自在与逍遥。
- 沃洲山:位于浙江省新昌县东,是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山。相传它是晋代高僧支遁放鹤养马之处,山上有放鹤峰、养马坡等名胜古迹。在道家文化中,沃洲山被列为第十二洞天福地,具有极高的宗教和文化价值,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和修行者前来探访。
创作背景探寻
至德元年(756 年),刘长卿从南巴辗转归来后,便立刻重返江南。在接下来的将近十年时间里,他如同一位闲云野鹤般的游者,在江浙一带悠然游荡。他寻幽探胜,陶醉于江南的山水美景之中;同时,他也积极交结僧人,与他们谈经论道,探讨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秘。这首《送方外上人》便是创作于他在江浙游荡的这段时期。彼时,他与僧人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送别僧人归山之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充满禅意和劝诫之情的诗作。
深度赏析
《送方外上人》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与一般亲朋好友间的送往迎来不同,这首诗是刘长卿送僧人归山之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禅意和对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
诗的前两句“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诗人以凌云的野鹤和自在的孤云来形容僧人,可谓贴切至极,韵味无穷。“云”与“鹤”在传统文化中本就不是俗世凡物,它们象征着高洁、自由和超脱。而“孤云”与“野鹤”的组合,更是将这种超尘脱俗的特质发挥到了极致。在诗人看来,这样超凡脱俗的存在,在人世间是难以长久停留的。因此,他以一种诙谐而又坚定的语气说道:“岂向人间住。”尘世之中,充满了喧嚣、纷争和诱惑,对于方外高人来说,这里并非他们的归宿。他们理应前往深山古刹,在那宁静清幽的环境中,静心修炼,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精神的升华。上人归山,恰如鱼儿得水,鸟儿归林,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诗人对此表示由衷的祝贺,而不应像俗人那样,表现出依依不舍的儿女之态。
后两句“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则是诗人对方外上人的讽喻规劝。沃洲山虽是一座名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它如今已成为世人皆知的去处。如果上人选择在那里隐居,难免会受到世人的打扰,无法真正享受到那份宁静与清幽。诗人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远离热闹的名胜之地,不要为了沽名钓誉而失去了隐居的真正意义。真正的隐居,应该是远离尘世的喧嚣,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宁静中领悟生命的真谛。这两句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整首诗语言妙趣横生,闲散淡远,如同一位智者在与友人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的刻意雕琢,却自然流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其构思也十分精巧,前两句通过比喻和反问,为上人归山营造了一种合理的氛围;后两句则笔锋一转,提出劝诫,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诗人小传
刘长(zhǎng)卿(约 726 年 – 789 或 790 年),字文房,世称刘随州。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刘长卿出生于宣城(今属安徽),也有说法称他出生于河间(今属河北)。玄宗天宝八载(749 年),他凭借自己的才华登进士第,初入仕途,被任命为陈留浚仪县尉,本以为可以开启一段辉煌的仕途生涯,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安史之乱的爆发,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整个国家卷入了战乱的深渊,也彻底改变了刘长卿的人生轨迹。他不得不背井离乡,南奔流落江南,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至德元载(756 年),他被采访使李希言任为长洲县尉,但好景不长,至德二载(757 年)冬,他遭人诽谤而陷狱,直到十二月才遇赦,随后摄海盐令。然而,由于冤情未雪,他又被贬为南巴尉。这一系列的挫折和磨难,并没有打倒刘长卿,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约大历三年(768 年),他前后任鄂岳转运判官。大历九年(774 年),因拒绝观察使吴仲孺截留财赋,反被诬为贪赃,罢官后居义兴,后又贬任睦州长史。建中元年(780 年),他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两年后,因李希烈叛乱,他弃官避地淮南、吴越,几年后与世长辞。
刘长卿的诗歌创作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其擅长五言诗,他自诩为“五言长城”,可见其在五言诗创作上的自信和造诣。他的诗作风格清幽淡雅,情感深沉细腻,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内心的感慨和情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更表达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