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音幽韵寄孤怀:刘长卿《听弹琴》的清雅境界与深沉慨叹

琴音幽韵寄孤怀:刘长卿《听弹琴》的清雅境界与深沉慨叹

琴音幽韵寄孤怀:刘长卿《听弹琴》的清雅境界与深沉慨叹

《听弹琴》
唐·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 一作:七丝)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诗词译文

当手指轻拨那七弦琴,清冽的琴音如泠泠清泉般流淌而出,曲调悠扬起伏,似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静下心来细细聆听,那琴声仿佛化作了一阵寒风,穿梭于松林之间,发出沙沙的声响,带着几分凄清与孤寂。我内心深处,对这首古时的曲调充满了由衷的喜爱,然而在当下这个时代,却鲜有人再去弹奏它了。

注释详析

  • 泠(líng)泠:此词既可用于形容清凉、清淡之感,亦能生动地描绘出声音的清越悠扬。在诗中,它精准地勾勒出了七弦琴所发出的清脆悦耳之音,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琴音的灵动与美妙。
  • :在这里一作“弦”。七弦琴,亦称“古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中的瑰宝,由七条弦精心组成。以“七弦”来代称“琴”,不仅使意象更加具体可感,更增添了一份古朴典雅的韵味。
  • 松风:诗人巧妙地以风入松林这一自然景象来暗示琴声的凄凉与悠远。在琴曲中,本就有《风入松》这一经典调名,诗人借这一典故,将无形的琴声与有形的自然景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空灵、深邃的意境。
  • 古调:指的是古时的曲调,这些曲调往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当下流行的曲调有着鲜明的区别。

创作背景溯源

刘长卿刚中进士不久,还未及在仕途上崭露头角,便遭遇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这场战乱如同一场狂风暴雨,彻底打破了他原本平静的生活。为了躲避战乱,他无奈逃至江苏一带。在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8),他先后担任了短暂的长洲尉和海盐令。这首《听弹琴》大约就创作于这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在那个战火纷飞、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刘长卿或许在琴音中寻得了片刻的宁静与慰藉,同时也借琴抒发了内心的诸多感慨。

深度赏析

《听弹琴》是一首独具匠心的托物言志诗。诗人以琴为媒介,通过慨叹古调在当今社会受到冷遇,不为世人所看重,巧妙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同时也舒解了世少知音的深深遗憾。整首诗意境清雅,宛如一幅淡墨山水画,给人以宁静悠远之感;志趣高洁,展现出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语言含蓄委婉,一语双关,将诗人内心深处的寂寞情怀弥漫于字里行间,令人读后不禁为之动容。

诗题一作《弹琴》,但细品诗中“静听”二字,便能感受到诗人以“听”字为题更为妥帖。“静听”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琴音的专注与沉醉,更营造出一种静谧、空灵的氛围,与整首诗的意境相得益彰。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诗的前两句犹如一幅精妙的音乐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七弦琴在诗人的指尖下奏出了清亮的曲调,那声音悠扬起伏,仿佛具有生命力一般,在空气中荡漾开来。“泠泠”一词,生动地描绘出琴声的清越,如同山间的清泉,叮叮咚咚,悦耳动听。而“松风寒”三字,则将琴声的意境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诗人以风入松林来暗示琴声的凄凉,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阵寒风在松林中呼啸而过,松涛阵阵,发出沙沙的声响。这种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使琴声变得更加具体可感,仿佛触手可及。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氛围,为后文的抒情埋下了伏笔。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后两句则是诗人议论性抒情的点睛之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古调的喜爱之情。在他看来,古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自己内心深处所珍视的精神财富。然而,在当今这个社会,人们却大多热衷于追逐时尚和潮流,对高雅的古调不屑一顾。这种鲜明的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的批判和不满,更体现了他不趋时俗的清高品格。诗人以古调自比,感慨自己如同这被世人遗忘的古调一样,怀才不遇,无人赏识。同时,也抒发了世无知音、孤芳自赏的感伤情怀,让人不禁为他的命运而叹息。

诗人小传

刘长(zhǎng)卿(约726年 – 789或790年),字文房,世称刘随州。他的一生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充满了坎坷与波折。刘长卿出生于宣城(今属安徽),也有说法称他出生于河间(今属河北)。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他凭借自己的才华登进士第,初入仕途,被任命为陈留浚仪县尉,本以为可以开启一段辉煌的仕途生涯,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安史之乱的爆发,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整个国家卷入了战乱的深渊,也彻底改变了刘长卿的人生轨迹。他不得不背井离乡,南奔流落江南,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至德元载(756年),他被采访使李希言任为长洲县尉,但好景不长,至德二载(757年)冬,他遭人诽谤而陷狱,直到十二月才遇赦,随后摄海盐令。然而,由于冤情未雪,他又被贬为南巴尉。这一系列的挫折和磨难,并没有打倒刘长卿,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约大历三年(768年),他前后任鄂岳转运判官。大历九年(774年),因拒绝观察使吴仲孺截留财赋,反被诬为贪赃,罢官后居义兴,后又贬任睦州长史。建中元年(780年),他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两年后,因李希烈叛乱,他弃官避地淮南、吴越,几年后与世长辞。

刘长卿的诗歌创作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其擅长五言诗,他自诩为“五言长城”,可见其在五言诗创作上的自信和造诣。他的诗作风格清幽淡雅,情感深沉细腻,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内心的感慨和情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更表达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
上一篇 3小时前
下一篇 3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