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霭钟声里的别情: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幽渺意境与深沉情思

暮霭钟声里的别情: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幽渺意境与深沉情思

暮霭钟声里的别情: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幽渺意境与深沉情思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斜阳 一作:夕阳)

诗词译文

抬眼远望,那深青色的山林深处,隐匿着灵澈上人归宿的竹林寺。此时,悠悠远远的报时钟声,在暮霭中缓缓飘来,似在催促着时光的流转。灵澈上人头戴斗笠,身披着斜阳洒下的余晖,独自一人向着青山深处缓缓走去,身影渐渐模糊,直至消失在远方。

注释详解

  • 灵澈上人:他是中唐时期声名远扬的诗僧,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于云门寺出家为僧。“上人”一词,是对僧人的一种敬称,体现出对其修行和品德的尊崇。
  • 苍苍:此词描绘出山林深邃、幽远的色泽,展现出一种深邃而神秘的氛围,仿佛那山林深处隐藏着无数的奥秘。
  • 竹林寺:位于现今江苏丹徒南,是灵澈上人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它静静地矗立在山林之间,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和僧人的修行。
  • 杳(yǎo)杳:形容声音或景象深远、幽静的样子,在这里生动地描绘出钟声在山林间回荡、渐行渐远的意境,给人一种空灵、悠远的感觉。
  • 荷(hè)笠:背着斗笠。“荷”字有背负之意,形象地展现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悠然前行的姿态。

创作背景溯源

这首诗创作于傍晚时分,刘长卿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灵澈上人作为中唐时期著名的诗僧,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此次游方至润州(今江苏镇江)的竹林寺歇宿。刘长卿与灵澈上人或许有着深厚的情谊,在这黄昏的时刻,目送友人归寺,心中涌起诸多感慨,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

深度鉴赏

《送灵澈上人》堪称唐代山水诗中的经典之作,它以精巧的构思、精炼的语言和素朴秀美的风格,生动地记叙了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境,将景与情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种清远幽渺的独特境界。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诗人开篇便以想象之笔,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深邃而神秘的山林世界。他眺望着那深青色的山林深处,仿佛能看到灵澈上人归宿的竹林寺隐匿其中。此时,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声,那钟声在暮霭中悠悠回荡,仿佛在催促着灵澈归山,也暗示着时光的悄然流逝。这两句诗主要写景,但景中却蕴含着深深的情意。诗人通过对竹林寺和钟声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关切和不舍之情。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这两句则将笔触转向了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灵澈头戴斗笠,身披夕阳的余晖,独自一人向着青山走去,身影越来越远。“青山”一词与首句的“苍苍竹林寺”相呼应,点明了寺院所在的山林环境。“独归远”三个字,将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的神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送别之情,而是通过描写灵澈上人的背影和行动,让读者在画面中感受到那份深沉的别意。这种只写行者、未写送者的手法,更增添了一种含蓄蕴藉的美感,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整首诗纯为写景,却恍如一幅精美的图画。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黄昏时分山林中的宁静景象,以及灵澈上人悠然归去的身影。画面中,青山、竹林、钟声、斜阳和斗笠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妙的画面。同时,这首诗也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上人的深厚情意。在这份情意中,还蕴含着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他在送别友人的过程中,或许也从灵澈上人的身上找到了一种心灵的慰藉,感受到了那份超脱尘世的宁静与自在。

诗人小传

刘长(zhǎng)卿(约726年 – 789或790年),字文房,世称刘随州。他的一生历经坎坷,充满了波折。刘长卿出生于宣城(今属安徽),也有说法称他出生于河间(今属河北)。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他登进士第,初入仕途,任陈留浚仪县尉。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打破了他原本平静的生活,他不得不南奔流落江南。

至德元载(756年),刘长卿被采访使李希言任为长洲县尉,但好景不长,至德二载(757年)冬,他遭人诽谤而陷狱,直到十二月才遇赦,随后摄海盐令。但由于冤情未雪,他又被贬为南巴尉。约大历三年(768年),他前后任鄂岳转运判官。大历九年(774年),因拒绝观察使吴仲孺截留财赋,反被诬为贪赃,罢官后居义兴,后又贬任睦州长史。建中元年(780年),他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两年后,因李希烈叛乱,他弃官避地淮南、吴越,几年后与世长辞。

刘长卿的诗歌创作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其擅长五言诗,他自诩为“五言长城”,可见其在五言诗创作上的自信和造诣。他的诗作风格清幽淡雅,情感深沉细腻,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内心的感慨和情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0)
上一篇 3小时前
下一篇 3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