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原文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伫立于高楼之上,只见夕阳缓缓依傍着山峦沉落,那滔滔黄河水奔腾不息,朝着大海汹涌奔流。倘若想要纵览千里之外的绮丽风光,那就需再登上一层更高的楼阁。
注释
- 鹳雀楼:旧址位于山西永济市,楼前正对着中条山,楼下临近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栖息停留,故而得名。
- 白日:指太阳。
- 依:依傍、依偎之意。
- 尽:消失不见。此句描绘太阳依傍山峦渐渐沉落的景象。
- 欲:表达想要达成某种目的、获取某种事物的愿望,亦有希望、想要之义。
- 穷:尽,达到极点。
- 千里目:形容眼界极为宽阔,能望见极远之处。
- 更:再、又。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中的经典之作。关于王之涣的生平经历,学界存在不同说法。一说王之涣早年科举及第,曾任冀州衡水(今属河北)县主簿,后因遭人诬陷而被罢官。彼时他尚不到三十岁,从此开启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时,王之涣三十五岁。然而,依据王之涣及其夫人的墓志铭记载,王之涣生于垂拱四年(688 年),后“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在开元十年(722 年)与夫人李氏成婚时,仍在衡水主簿任上,且任职时间持续至开元十四年(726 年)前后,此后才罢官悠游。此时王之涣已年近四十,经过十五年的悠游生活后,约在天宝元年(742 年)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不久便与世长辞,享年五十五岁。学者李希泌推测,鹳雀楼地处平阳府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与王之涣的老家绛州同属晋南地区,故而这首诗有可能是王之涣弃官回乡时所作,创作年代约在开元十五年(727 年)至二十九年(741 年)。
深度赏析
胸襟抱负与进取精神
这首诗生动展现了诗人在登高望远过程中所流露出的非凡胸襟与远大抱负,深刻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奋勇进取的精神风貌。在盛唐那个繁荣昌盛、充满活力的时代,文人墨客们胸怀壮志,渴望在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王之涣的这首诗正是这种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激励着后人不断拼搏奋进。
写景之妙:宏大与细腻的交融
诗的前两句着重描绘所见之景。“白日依山尽”描绘的是远景,诗人以简洁而精准的笔触,勾勒出夕阳缓缓西沉,依傍着连绵起伏的群山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的壮丽画面,给人以雄浑、壮阔之感。“黄河入海流”则聚焦于近景,展现了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流的磅礴气势。诗人运用极为朴素、浅显的语言,却高度形象且高度概括地将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浓缩于短短十个字之中,使读者在千年之后诵读时,仍能如临其境,如见其景,顿感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从视角的转换来看,首句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无边无际的群山西沉,这是天空之景、远方之景、西望之景;次句诗人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最终流入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向天边,由近及远,由西向东的视角变化。这两句诗巧妙地将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尽收笔下,使画面呈现出特别宽广、辽远的特质,尽显大自然的雄浑壮美。
值得一提的是,次句中诗人虽身在鹳雀楼上,但实际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的景象,此句所写乃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时所产生的想象之景,是将眼前实景与心中想象之景巧妙融合的写法。这种写法极大地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同时,诗人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之时,云遮雾障,太阳的光辉本已减弱,此时更显暗淡,故而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这一独特景象。而“黄河”的描写亦是写实,它宛如一条金色的飘带,在辽阔的大地上蜿蜒曲折,奔腾不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抒情与哲理:探求与超越的升华
诗的后两句则侧重于抒发诗人的所思所想。“欲穷千里目”,生动地表达了诗人一种无止境的探求欲望,他渴望看得更远,将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尽收眼底。而实现这一愿望的唯一途径便是“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前半首所描绘的景色或许是诗人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并不满足于此,为了进一步穷尽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他毅然登上了楼的顶层。在诗歌的结尾处巧妙运用“楼”字,起到了点题的作用,明确表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似只是平铺直叙地叙述了登楼的过程,实则蕴含着深远的意义,耐人寻味。“千里”“一层”皆为虚数,是诗人在想象中构建的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概念。“欲穷”“更上”这两个词语中,饱含着诗人对未来的无限希望和美好憧憬。这两句诗以议论的形式,别出心裁,出人意表,却又与前两句的写景诗承接得自然紧密,毫无突兀之感,从而将诗篇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为读者展现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也正因如此,这两句蕴含着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使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
这充分说明,诗歌并非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关键在于不能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像这首诗,将道理与景物、情事完美融合,浑然天成,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其中的哲理,而并不觉得是在刻意说理,真正达到了“理在其中”的境界。这是诗人依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展现生活哲理的典范之作,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对仗之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全篇运用对仗手法,是一首对仗工整的绝句。前两句中,“白日”与“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词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形成了正名对,即“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且厚重有力,更突显了所描绘景象的雄浑壮阔。后两句同样运用对仗手法,构成了流水对,虽然两句相对,但却没有明显的对仗痕迹,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若两联都使用对仗,若非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陷入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的境地。而王之涣的这首诗,前一联正名对彰显景象雄大,后一联流水对使诗句自然流畅,充分展现了诗人运用对仗技巧的成熟与高超,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简析
《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此诗前两句以精炼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色,开篇便展现出缩万里于咫尺的宏大气势,将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后两句则转入写意,将深刻的哲理与眼前的景物、诗人的情势巧妙融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界。诗人在被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所震撼之后,从中悟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登高望远,能够促使人们摒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不断开拓创新,追求更加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对这首诗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此诗虽篇幅短小,却犹如千钧巨椽,以雄浑的笔力描绘出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流传千古,影响深远。
作者小传
王之涣(688 年—742 年),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他性格豪放不羁,常以击剑悲歌的方式抒发内心的情感,其诗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多被当时的乐工谱曲传唱,名动一时。王之涣常与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相互唱和,彼此切磋诗艺,共同推动了盛唐诗歌的发展。他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而著称,其诗作风格豪迈奔放,气势磅礴,展现了盛唐边塞的雄浑景象和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他的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成为千古绝唱,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