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情深:“千里共婵娟”完整诗篇与中秋情怀

月圆情深:“千里共婵娟”完整诗篇与中秋情怀

月圆情深:“千里共婵娟”完整诗篇与中秋情怀

一、千古名句的完整诗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下是全词内容: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标红重点:词中“人有悲欢离合”与“千里共婵娟”两句,既道尽人生无常,又寄托了对团圆的美好祈愿,成为中秋文化的核心意象。

二、中秋情怀的文化内涵

1. 团圆象征

中秋节的本质是家庭团聚。苏轼词中的“婵娟”(明月)成为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如现代人通过视频通话“云赏月”,延续了“千里共团圆”的精神。

2. 哲学思考

“月有阴晴圆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承认缺憾的同时追求圆满,与中秋“祭月祈福”的习俗一脉相承。

三、实际案例:现代社会的“共婵娟”

1. 海外华人的中秋仪式
2023年纽约唐人街的中秋晚会上,华侨们朗诵《水调歌头》,并制作“电子月亮灯”寄给故乡亲人,以科技实现“千里共婵娟”

2. 品牌营销中的文化共鸣
某月饼品牌以“婵娟”为主题推出限定礼盒,内附苏轼词笺和AR技术“扫月读诗”,将古典诗词与现代消费结合,销售额同比增长40%。

四、结语

苏轼的词句穿越千年,仍在中秋夜唤起人们对团聚的渴望。“千里共婵娟”不仅是诗意浪漫,更是中华文化中坚韧的情感纽带。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份月圆情深永不褪色。

标红提示:中秋将至,不妨重读《水调歌头》,感受古人智慧与当下生活的共鸣。

(0)
上一篇 18小时前
下一篇 18小时前

相关推荐

  • 《报任安书》司马迁原文及赏析

    《报任安书》司马迁原文及赏析 1. 《报任安书》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书信,写于公元前93年。这封信不仅是司马迁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2025年3月8日
    1570
  • “黥刑”怎么读?古代刑罚发音教学!

    “黥刑”的读音为qíng xíng。以下是对“黥刑”的详细发音教学和背景信息介绍: 发音教学 黥(qíng): 声母:q,发音时舌面前部贴紧硬腭,然后气流冲破舌根的阻碍,摩擦成音。…

    2024年12月14日
    5430
  • “出自”这个词在语境中具体是什么意思?

    “出自”一词的语境含义解析 一、基本定义 “出自”是一个汉语动词短语,由“出”和“自”组合而成,表示某事物(如言论、作品、行为等)的来源或起源。其核心含义是“从……产生”或“来源于…

    2025年3月30日
    1220
  • 辛弃疾的诗有哪些展现了爱国情怀?

    辛弃疾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探析 # 一、辛弃疾爱国情怀的历史背景 辛弃疾(1140-1207)作为南宋著名词人,其作品深刻反映了“靖康之耻”后的时代创伤。生于金…

    2025年4月4日
    860
  • “朝如青丝暮成雪”全诗是怎样的?

    朝如青丝暮成雪:全诗解析与文学意义 引言 “朝如青丝暮成雪”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句经典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这句诗以其深刻的意象和哲理,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名句。…

    2025年3月12日
    5470
  • 惠崇春江晚景探秘:是否为一首题画诗?

    惠崇《春江晚景》探秘:是否为一首题画诗? 一、题画诗的定义与特征 题画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类型,指以绘画作品为创作对象的诗歌。其核心特征包括:1. 画面再现性:诗中直接描述画作内…

    18小时前
    00